白天,罗沛霖要去部里上班。读书和写作,一般都是在晚上,今天晚上,他要起草一份
《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已经与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
侯祥麟商定好,联合署名上报中央领导。吃过晚饭,他想到院里走一走,呼吸一下春天晚上
清新凉爽的空气,舒展一下筋骨,然后静下心来写这个建议。
       
还是在1978年访问美国期间,中国电子学会代表团访问了美国的全国科研理事局。这是
一个政府办事机构,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组织三个国家科技院,即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
院的成员(院士),对国家重要科技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咨询,并提供所需费用。这时的
美国科学院约有一千一百人。工程院七百人,尚在继续增加,目标是一千五百人。医学院有
四百人,人数固定,缺一个增加一个。罗沛霖受到启发,思考中国要不要设置工程院。实际
上在1956年讨论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时,已经接触到技术科学范畴问题。1977年旧事重提,
就科技界的认识状态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以及基本技术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对于技术科
学是什么,就相当地模糊了。罗沛霖在八十年代初期连续写了几篇文章,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和《自然辩证法》等报刊发表,阐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1984年,发表于《科
学学研究》的《从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探讨我国科学体系的发展》一文,罗沛霖从对科学技
术各个环节的研究,以比较的方法总结了美国、日本、西欧和俄罗斯至苏联科学技术发展的
经验,指出后进国家地区赶先进必须突出的重点环节。以后又进一步丰富内容,在中国科学
院技术科学部大会进述,列举了科学技术中除基本科学和技术发展以外,还有工程技术、生
产准备、生产保持、推广应用、销售服务等更多的重要环节,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正反馈送
而非单向关系,各有其独立发展的一个侧面,提出尽管往往有科学发现开辟新技术发明与技
术发展的新视野,但却是不一定在本国开花结果。在当代中国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的工作中,
不应当等待自己的科学研究。而事实上并不可能是仅依赖于自己的科学研究。概念上存在的
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认识和决策工作,损害了经济建设、技术提高的进程。
       
罗沛霖的这些学术性论证文章,指出中国要重视基本科学还必须更加重视现场技术、基
本技术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因此,罗沛霖便把建立中国工程院的事情提了出来。张光斗以及
王大珩、张维等也都提出过建立工程院,并已报到中央。但中央对此没有着重研究,遂被搁
置。罗沛霖又提出建立工程院,其理由就不只是要借鉴外国经验,更是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
历史经验和规律,结合中国的实际,说明建立工程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86年他创议并起
草了《关于加强对第一线工程技术界的重视的意见》,联合茅以升、钱三强、徐驰、侯祥麟
等八十余人,向全国政协委员会提出。以后,每次全国政协开会,罗沛霖和工程技术界的一
些人,都提出这个议案。这是罗沛霖的一个心愿,他多么希望尽早实现。也许是他较早创议,
以后并且热心坚持,同志们都推他牵头。这不,起草建议又由他来执笔了。因为是向中央领
导呈报,这个建议要尽量写得简短,还得能够说明问题。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文字措词,
他都要很好地筹措一番。
       
罗沛霖在院里转了一会儿,看着一线银钩月落了下去,他便回到家里,写起建议来。因
为这件事他是经过长期考虑,反复思忖,理由都比较周密充分,写起来还算顺利。在简要介
绍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建立科学院和工程院的情况后,他写道:
              
鉴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的发展还很不够,产业技术水
       
平还很差,从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贯彻“服从于经济”、“服务
       
于经济”的方针,我们建议从速建立中国的工程与技术科学院,以促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这个院的中心任务应是为国家、为政府的重大工程和技术科学决策以及技术经
       
济问题提供具有权威性的咨询、论证和评议,对特别重大的的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
       
成果作鉴定。它理所当然地应超脱部门和地区的局限性。为了完成这样的中心任务,
       
其成员应是经过挑选的属于国家水平的工程科技人才和对工程技术发展有重大贡献
       
者,当然这也应是给当选人员在工程科技方面的最高荣誉。
              
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应当是“虚体”,即不管辖任何研究所、学校和工厂。这与
       
现有的科学院学部是一致的,与现在组织无重复和矛盾。它与中国科学院各自独立
       
进行学部委员会的选举,设立各自的主席团和院长,并各自独立决定规章制度、方
       
针政策、工作计划,但两院应组织相互协调。中国科学院仍保留技术科学部,现有
       
技术科学部委员是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当然学部委员。一位专家可以同时当选为两
       
个院的学部委员。
              
我国工科的现状是分散的,组织起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就有利于克服分散现象。
       
它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组织联合活动,发挥跨院的学部委员的作用,可以使理科活动
       
和工科技术更密切地结合起来,有益于共同克服“短期效应”对基础性研究发展的
       
冲击。同时,它还是一个纽带,可对理科活动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
       
联系起到中介作用。建立工程与技术科学院,一定会对解决好产业基础结构薄弱、
       
技术与管理水平低、质量差、投产慢等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与改进作用,也可促进
       
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在不久前的科学院学部委员增选中,许多产业部门很有成就的专家,以及在科
       
学技术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工程技术工作者,都未能纳入,也说明了建立工程与
       
技术科学院是极端必要的。
              
建立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后,我们就可成为(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联合委员
       
会的正式成员,从而在加强国际间科技与经验交流中得到益处。
       
罗沛霖一气呵成,写完了这个建议。他想明天早晨起来,再改一遍,就交张光斗、王大
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看他们还有什么意见。完后,就呈报党中央和国务院了。
       
这个建议,终于送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手里。江泽民于5月11日批示:
此事已提过不少次,看来要与各方面交换意见研究决策。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国务
委员宋健、国务委员兼秘书长罗干都作了批示,拟请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牵头与有关方面
商议办理。
       
终于,中国工程院这个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最权威的机构,在1994年5月正式成立了。
这是国家整个工程与技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对于广大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的科技人员,
是多么大的鼓舞啊。
       
最感到欣慰的,自然是罗沛霖了。建立中国工程院,这是他晚年参与筹划的一件大事,
也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在1994年5月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上,罗沛霖成为第一届当选的
院士,并被大会选入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