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罗沛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用英文,说要找罗沛霖。罗沛霖便也用英文询问对
方是哪位,对方说他是罗沛霖的朋友,住在香格里拉饭店,希望能够见面。罗沛霖自然答应,
于是约定了时间,就在当天晚上。
       
罗沛霖挂上电话后,接着便往师范大学给杨敏如打了电话,让杨敏如下午下班以后,先
不要回家,直接去香格里拉饭店,看望外国朋友。杨敏如也来不及换件新的干净的衣服,便
按照罗沛霖指定的时间到了香格里拉饭店。罗沛霖已经在那里等着她了,她问罗沛霖:
       
“是看哪位外国朋友?你看,我就穿着这身衣服,还沾着粉笔面呢。”
       
“电话里只说是我的朋友。”罗沛霖说,“走吧,一见面就知道了。”
       
原来这位外国朋友是萨凡特,他带着夫人来中国考察访问。
       
“萨凡特先生,您好!”罗沛霖紧紧地握着萨凡特的手说。
       
“您好,罗先生。”萨凡特说,“谢谢您,三十多年没见面了,您还能认识我。”
       
“我们的友谊长在,是永远也不会泯灭的。”罗沛霖说。
       
接着,他们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夫人,四个人便坐在一起谈了起来。罗沛霖告诉萨凡特,
儿子罗晋不久要到美国去学习和工作。萨凡特高兴地说:
       
“好,好。告诉他,美国有个萨凡特叔叔,有什么困难找我,我包下了。”
       
他们的谈话,亲切,热诚。罗沛霖和杨敏如邀请萨凡特夫妇到家中坐客,萨凡特告诉他
们,已买好第二天的机票,没时间了,等再来中国,一定去家中拜访。并邀请罗沛霖夫妇,
到美国去。
       
在此之前,罗沛霖已经去过几次美国了,只是不知道萨凡特在哪里,也就没有机会见面。
还是在1977年,以美国为基地的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派学术访问团第一次来中国,由中
国电子学会接待。第二年春天,作为回访,中国电子学会派出了以孙俊人为团长的代表团,
罗沛霖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加了这个访问团,随团访问了旧金山、蒙特瑞、洛杉矶、波士顿
和纽约等城市。罗沛霖还带两名从大学来的青年教师访问了加州理工学院,皮克令到沙特去
了,没有见到,索伦森已于十二年前去世……只见到了麦克肯,他本来是电力专业的教授,
后来兼教自动控制。目前正在研究视神经信息,用新取下的蛙眼做实验,植入二百五十六个
电极,观察它对光的反应。麦克肯向罗沛霖他们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带他们去看了本
科生实验室。罗沛霖看到这里非常强调自己动手,这和五十年代苏式实验课差别很大。
       
1978年秋天,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第二次派团访问中国。罗沛霖作为主要人员陪同
访问了南京、上海、杭州、广州。这次来的都是美国的计算机高级专家,罗沛霖除了组织各
地有关专家进行交流,个人也通过交流学术和他们建立了友谊。第二年,罗沛霖应国际电气
电子工程师学会的邀请,前去介绍中国电子科学技术的进展。同时率中国电子学会第二次访
问团前往,部分人员参加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学术讨论会。这次又带回来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
学会在中国吸收会员和成立分部的计划。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是由无线电工程师学会
和美国电工学会在六十年代合并成立的世界最大的专业学会,拥有各种会员三十万人,分学
会近四十个,出版高水平期刊近百种。这个学会,从1973年就来函要求与中国电子学会联系,
并在中国吸收会员,成立分部(分会)。但直到1984年,一切条件才算成熟。罗沛霖联系了
几个有关学会,主持编译成了约八十个高级会员的名单和申请表格,还有若干特级会员(会
士)候选人的申请材料。趁作为中国科协的代表,与全国科协书记王顺桐一起到美国亚特兰
大出席中国古科技成就展览会开幕式之际,罗沛霖抽两天时间到纽约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总
部,和总部负责人赫尔茨商谈中国工程师入会,成立北京分部(分会),并办理具体手续。
八十个会员立即被接受了。
       
“特级会员,要由选举委员会选举。”赫尔茨说,“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只有具有五
年以上会龄的会员才能当选。”
       
“中国肯定有若干名符合特级会员条件的人才。”罗沛霖说,“因为新中国建立以来,
已有了几十年建设和发展电工和电子科学技术人员。”
       
赫尔茨答允,他要向12月召开的代表会提出,对新建的分部(分会),在几年之内免除
这一要求。
       
这年12月,在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代表会上,赫尔茨关于吸收中国特级会员(会士)
以及成立北京分部(分会)的意见,都得到了批准。
       
于是在1985年7月,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了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北京分部(分会)
成立大会,罗沛霖当选为第一任主席。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长埃尔登、总经理(秘书
长)赫尔茨、学术活动理事恩格尔曼等,都前来参加并表示祝贺。罗沛霖被授予国际电气电
子工程师学会建会一百周年勋章。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北京分部,代表了除台、港、澳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域。罗沛霖
和高景德被选举为北京分部范围内第一批特级会员(会士)。
       
1980年,罗沛霖作为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的中方委员,与美方洽谈,促成了中美微
电子制造技术讨论会的举行,主持了组织工作的谈判,审查了中方的论文准备。并于1981年
随同中方主席方毅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双方会议。同年,罗沛霖又参加了联合国发展总署在荷
兰召开的发展中国家采用新技术研讨会。1983年,罗沛霖在光导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提出
当今电子技术中,光导纤维、光盘(激光唱片等)和微处理器是三个重大新事物。并在1987
年访问美国时,会晤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学术权威霍普费尔德和密德。回国后便推动这项学术
活动,促成中国十五个一级学会成立了神经网络学术委员会联合体。1990年在北京召开国际
信号处理学术会议,罗沛霖担任大会主席。在1991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网络学术会议,
罗沛霖担任了会议主席。这次会议虽是第一届,到会竟有四百余人,选读论文一百五十篇。
从此,这个新学科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在罗沛霖倡议下,1993年召开了全国多媒体与高速
信息网络大会,他邀请吴佑寿与他共任主席,他还提出了一篇综述性文章作为主题论文。
       
1987年罗沛霖访问美国,是应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惠普公司、微电子与计算机联
合体、奥斯汀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邀请,偕同杨敏如
赴美作电子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进展的报告,并参加电工荣誉兄弟会(ηκν)向青
年工程师授奖的大会。在这次大会的报告中,罗沛霖看到他们已经采用了他在1979年创造的
超高速加法逻辑的技术原理。罗沛霖和杨敏如还带着已在美国工作的罗晋,去洛杉矶看望了
萨凡特夫妇。萨凡特夫妇热情地招待了他们。
       
“我这里就是侄儿的家。”萨凡特指着罗晋诚挚地说,“今后你在美国遇到什么困难,
就来找我帮助解决好了。当年你爸爸和我一起搞过科研项目,合作得非常愉快,成为终生难
忘的好朋友。”
       
1991年,罗沛霖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国际电子制造工艺学术讨论会,并宣读论文。受
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埃尔柏哈特、教授密德及惠普公司副总裁伯思鲍姆等的邀请,在美国进行
学术交流。1994年,他去美国圣地亚哥参加远程信息系统学术讨论会,并宣读论文。这次去
美国,罗沛霖未能抽出时间去看望萨凡特。后来,他听说萨凡特去世了,不禁感到十分悲痛。
这位美国朋友留给罗沛霖的美好印象,是永远也不会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