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十年代后期,罗沛霖就担负起电子工业中的计量与标准的管理工作。由于电子工业
的标准和计量工作的优秀成绩,也由于罗沛霖对于标准和计量工作具有的准确明晰的主见,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他先后被选为中国标准化协会和中国计量学会的副理事长。
       
提起标准工作,人们喜欢追溯到秦始皇,他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开标准化之先河。
同轨、同文,类似近代标准化的概念。在计量方面,中国传世及多次出土的“秦权”“秦量”,
也属极早的计量衡器。其实,商、周时代也有衡器,埃及、巴比仑还更古一些。但是,秦始
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并以诏书颁布统一衡器。
       
适合于当代社会、当代产业的标准化和计量体制,却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而来,是
在产业革命之后出现的。人们说美国在十九世纪有两个伟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标准化。那
是由于大量生产枪支,零件一定得统一尺寸,规定误差,然后才能保证每一个零件可以互换。
如果没有互换性,就只好一套一套各自修整才能装配在一起,那就要花上很多的精细的工作。
在制造零件时,按标准化原则制定以后,装配修整就很省事了。实际上,这发生在1897年,
但是在十九世纪初才发挥了作用。从此可以看到,车同轨、书同文和当代的标准化是有具体
的社会和经济目的的。保证互换性、互配性、共配性是它的特点。因为当代电信、电子、信
息业形成复杂网络、系统、机组,又延伸到解决互接、共接、集成的要求。质量、安全要保
证用者的利益,互等同样是满足互换的要求。
       
现代计量量值标准起始得较早。法国大革命为新国际计量提供了初始条件。1791年法国
科学院受法国国会委托,建立了十进位的各种量值单位,首先是米和克,采取了自然标准的
原则。经多次的嬗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把“秒”定义为铯原子钟提供的时间度量,
“米”定义为光在标准时间内行进的距离等。现代技术向高精发展,有时现场需要的精度可
与世界或国家最高基准的精度相比,而高精技术同时使许多现场可以方便地达到高度的精密
度。因此,在国家对通常计量实行按级传递的体制同时,必须允许并存自用高精度计量手段,
而且予以承认。
       
在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的标准化和计量工作都是极其薄弱的。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就
很快了。但是在五六十年代,主要采用了苏联范本,加以强调统一和集中的必需,导致了一
些争论。文化大革命期间问题也多。拔乱反正以后,重新审议了这些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
       
罗沛霖自从任二机部十局副总工程师以后,就负责电子工业行业的标准化和计量建设工
作。电子技术的发展继承了机械技术和电工技术的成果,而又有自己的发展。电子技术还有
远不能为机电技术所涵包的内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性,要面对更广阔的视野。
这些形成了电子行业的标准化和计量建设的复杂性,以及改革发展的急迫性。在罗沛霖负责
这两个方面工作期间,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相对于其他行业,属于前列。
       
1978年,先后召开了全国的标准化和计量工作的会议。在会议的讨论中,罗沛霖阐明了
这两项工作应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准则,和必须从实际和技术发展出发,规范工作。要突破
苏联范本的藩篱,要与国际主流接轨,以利于经济发展。应当抛弃简单化地强调形式上的合
理化与统一,和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本是罗沛霖一贯的主张,
而在这时则得到了较普遍的承认。
       
罗沛霖正是以他在这两方面的远见卓识和多年不懈地工作,赢得了标准与计量两界的声
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