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慰人生》 第八章 宏图

第八章    宏 图

一    比特的来临
二    视听万里
三    秦权汉尺
四    迷幻的信息



        二        视听万里

        在罗沛霖的支持下,许多电子新技术得到发展。
        在使用电子技术进行侦察测定的设施中,雷达可称为千里眼。罗沛霖曾为之付出心血的
超远程雷达,终于在七十年代制成。在检测那个威胁世界的核动力卫星殒落时,它第一个正
确地测定了卫星的落点。在1977年,罗沛霖飞赴云南,参加超远程雷达的验收典礼。他怀着
无比的喜悦心情,在几十米直径,相当于十二层楼高的球形罩里瞻望巨大天线碗的雄姿,细
看那些贯注了成百技术人员巧思妙算的雷达主机和数据处理设备,想念当时的主持设计者和
完成这一任务的专家。在客观的无端干扰中,这个雷达浸渍了两代人的脑汁。罗沛霖发现的
雷达检测中优化取样数的理论,外国人也公开发表出来,称之为“负向积累损耗”现象。
        在七十年代初,微电子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一般的,特别是车载的雷达还不能装入像
超远程雷达所用的信息处理计算机。对于这些雷达,只能用最小巧的方法解决最需解决的处
理问题,这就是消除静止目标的问题。用雷达来侦察飞机,特别是当指向低空时,地面上建
筑物和自然障碍物的回波和飞机的回波,都一齐反射出来,显示在屏幕上,必然是一片糊涂。
但是如果把一次脉冲的回波,减去前一个脉冲的回波,那么静物的回波就被消除了。而飞行
目标因为是在运动中,第二次回波与第一次回波有差别,相减以后一定还剩下大部分。实现
这种“动目标认定”的传统方法,是用一个延迟线放在电路中,使两次回波相减。但是,要
变动脉冲体制或做其他变动,这就不太好办了。在这个“比特”时代,用数字化的办法,可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变动体制时迅速适应。当技术人员提出这种想法时,罗沛霖
立刻予以支持,组成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攻关组,并亲自主持论证、汇报的会议,提
出技术上的建议。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制成了数字对消的动目标认定器,并很快为用
户所欢迎,得到推广。这种目标认定器的研制成功,也带动了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取得进步。
        同样,对于微光摄像、红外摄像、像增强器、热像仪等侦察和工业使用的复杂仪器,也
都得到罗沛霖的热情支持,不断取得发展。

        电视是又一种更为形象化的千里眼。它在工商业和军事方面都有重大的用途,而作为广
播媒介,在中国更显示了它的威力。它是丰富绚丽的文化娱乐工具,而娱乐中就有教育,并
且电视也有直接用于教育和传播知识、传播政治的功能。到九十年代,全国几乎百分之九十
的家庭都有了电视机,这使得除了很荒僻的地区以外的人民,都可以从电视学到知识,学到
现代化,看到世界,看到未来。中国的学校教育还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那样普及,甚至还有
不少的文盲,然而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令发布效果,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电视和广播立下
了不朽的功勋。
        但在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彩色电视机还没有生产,而黑白电视机还是电子管型的,不仅
耗电大,可靠性也不高。于是,半导体晶体管化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也只有实现晶体管化
才是步入集成时代的捷径。罗沛霖是这一划时代工作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并起了指导作用。
这项工作依靠了四机部的电视电声研究所,由其总工程师邱绪环负责具体技术,集结了北京、
上海、天津等地若干工厂参加,组成联合设计。首先是从最易普及的22cm机型开始,同步安
排晶体管的试制。不到一年时间,晶体管化的黑白电视机就研制出来了。这项工作的完成,
开拓了电视机普及的一个新阶段。北京市电子工业负责人估计,这也把电视机的半导体化提
前了一年半。

        过去说广播是顺风耳,电信也是顺风耳,现在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电信在走向多媒体,
既传递声音(电话)、电码、数据,也要传递电视,还可用于遥测、遥控、遥令。六七十年
代出现了新的通信传输手段,使通信技术出现了一次飞跃,这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传输。
        卫星通信有几种方式。六十年代末以来最主要也很实用的是地球静止卫星,也称地球同
步卫星。把转发用的接收机和发射机装在人造地球卫星上,发射到赤道上空三万五千七百八
十六公里的高度,它围绕地球旋转的角速度就恰好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因此,称之为
同步卫星。这时从卫星下边的地面看卫星,则感觉它是静止的,这是相对地球来说,因此又
叫地球静止卫星。在这个卫星覆盖范围的大面积的地面上,就可安装发射机和接受机,利用
卫星的转发器,进行无线电通信或无线电广播。这种传输方式可以覆盖很大的面积,不受地
物、地貌、天气、电离层和大气扰动的影响。当然每颗卫星承担的业务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而且因为它的轨道在地球上空,北极、南极有九百多公里半经的地区覆盖不到。罗沛霖从干
校回来时,由四机部负责,已经在进行这项十分复杂的系统中的通信设备部分,采用的是较
先进的数字体制。到1974年,由王诤推动,又部署了国际通用的卫星通信系统。罗沛霖积极
支持并参与了这两项工作。这又是一个联合攻关的任务。1976年9月,在各项工作进行到一
定程度后,罗沛霖来到贵州都匀主持了第一次的协调会议。他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于9月8
日回京。9日清晨他乘的火车经停长沙站,沉痛地听到车站转播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不免怀
念在延安街头见到毛泽东,和听他作报告,以及在重庆红岩村被接见的情景。
        光导纤维通信简称光纤通信,属于“有线”通信的一种,但不是用电信号而是用光信号,
不是用导线而是用透光材料的纤维。在1972年,国际上对于导光材料还没有定论时,四机部
科学技术局已经部署这项先导性的工作。1974年罗沛霖提出请国家科委协助,联合中国科学
院和四机部各所、各学校一起攻关。这时国际上方向也较明确,四机部指定由所属第十九研
究院负总责。罗沛霖继续参与这项工作,在桂林召开了本部系统和科学院的第一次会议。以
后又由中国电子学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光纤通信会议。许多光纤领域的技术工作者,一直记
着罗沛林的鼓舞作用。

        罗沛霖对新技术敏感、热忱,对许多新技术的发展都起了促进作用。在试制彩色电视显
像管结构工艺决策方面,在克服计算机外部设备这个薄弱环节方面,他都有显著贡献。1976
年全国外部设备试制生产会议,就是以他主持制定的技术发展规划为基础的,起了开辟一个
方面的作用。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重新开展微电子工作,他是关键的促进人物。1974年召开
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会战的会议,也是他主持做了准备工作。由于他了解的情况超越了一个
部主管所及的范围,集拢了全国各部门有特长的专家参加,使会议开得圆满成功。关于雷达
新技术方面的多站定位、无源侦测定位等,他都作了启动性的工作。
        1976年起,四机部生产与技术工作按专业分交几个专业局管理。此后,科学技术局就只
从总体角度过问,而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原来已经启动的项目,也转交各专业局。罗沛
霖颇感欣慰,科学技术局就是以开辟科学技术新范围为己任,这是符合规律的。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上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