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沛霖又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来了。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布了空间时代的到来。美国立即改
造了一部现役雷达,实现了对苏联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这时,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
和二机部十局联系,提出搞一个超远程雷达项目,因为事情太大,希望和电子工业部门合作。
二机部十局表示同意与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合作,刘寅对罗沛霖说:
       
“赵尔陆部长和我讲,你是副总工程师,不要总是仅搞行政工作,具体抓一下这个项目。
就以南京雷达厂作基地,让长江机器厂来帮助做。”
       
“北京工业学院是最早搞了雷达专业的,可以请他们派人参加。”罗沛霖说。
       
“好,这样搞好。”刘寅说,“科研、生产、教育相结合。”
       
“也要和清华联系一下。”罗沛霖说,“请他们也派人参加。”
       
“可以。”刘寅说,“通过搞这个项目,培养、锻炼一批科研人员,同时带动生产和教
学工作。”
       
于是,成立了一个超远程雷达研制领导小组,刘寅任组长,中国科学院电子所所长顾德
欣和罗沛霖任副组长,罗沛霖负责技术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日常工作。在南京,由刘寅主
持,集中讨论了研制计划方案。具体技术工作是由第十四研究所的张直中来做,解放前他曾
在英国进修雷达技术并在雷达修配厂做技术工作,还在大学里当过教授,很有学问。但做超
远程雷达,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美国为了预警导弹袭击,是靠大的雷达,用大的天线,
强大的发射电子管,最灵敏的接收机做引导,远程雷达做精密跟踪。做美国的这种雷达,技
术、工艺都有困难,理论上也有待澄清。参与超远程雷达研制的技术人员,虽然知道还要做
大量工作,却没有畏难情绪。
       
但罗沛霖作为负责技术协调与技术指导工作的副组长,却感到了肩负责任的重大和压力。
他知道,天线和电子管是硬活,要花大力气;而接收方面却是巧活,不仅需要掌握更深的理
论,还要实践才行。他在美国学习时,注意到了信息的统计规律,因而特别选了数理统计学,
还自修了克来莫的经典著作,对国际上信息论的发展也是跟得紧的。因此,他对雷达信息积
累的物理概念,简单明晰地说清了积累的现象和规律,使参加者顿时理解清楚。他还提出了
门波积累接收方法,以简单而直接的设施提高雷达检测的能力。大家听了罗沛霖讲述的理论,
更增强了研制超远程雷达的信心。
       
终于,在第三年,实现了观测月球回波的任务。
       
测试月亮,由北京工业学院王中负责实施。利用十四研究所的雏型实验雷达,用二点七
秒,测到并显示了月亮的回波。这个成果,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成功地用雷达检测到三十
八万公里遥远月球回波的国家。
       
“成功了,成功了!”人们欢呼起来。
       
“这只能说是成功的开始。”罗沛霖说,“这仅是超远程雷达雏型的实验验证,还有很
多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但是测试月波的成功,毕竟鼓舞了大家的干劲。这是根据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的科学实验,
打破了美国的封锁与垄断,自辟蹊径,去研制出一个比美国的雷达,功率还要大,性能还要
好的中国雷达。
       
1961年以后,超远程雷达的研制工作,划归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原来的领导小组不复
存在。但罗沛霖却把他在超远程雷达初期研制过程中,提出的具体的信号积累方法,作了进
一步深入的研究。在1962年用χ平方分布的理论处理雷达探测问题,得出了当取样间隔大时,
达到了真正的随机取样之后,信号积累以用相关法为宜,并且积累数有一个优化点。这时相
干积累不复能解决问题。因此,相干积累和相关积累要有分工的,适配结合使用。这便是他
在这一年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宣读的论文《雷达信息理论若干涵义》的基本内容。
这个数理分析,是不是符合实际?说相干积累不是唯一最优越的方式,还有不同的看法,经
过雷达界的讨论,才得到了认同。
       
超远程雷达的研制,在随后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迭经磨难,终于在南京电子技术研
究所的努力下建成。并于1977年通过鉴定验收,服务于中国的卫星监测网,在外空目标探测
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