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慰人生》 第六章 新天

第六章    新 天

一    都变了
二    一个工业基地的诞生
三    远大的规划
四    一场风波
五    遥望月球
六    电子学会



        三        远大的规划

        北京的春天,也变得美丽了。政府年年号召种树,城市绿了,花也多了,风沙少了,空
气显得清新,阳光也显得明媚,处处是一片灿烂的景象。
        1956年1月,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周恩来都亲临讲话,指出知识分子
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段的一部分,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
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于是,很快便在全国出现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
潮。向科学进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科学研究技
术发展规划。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
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周恩
来在政协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的号召,要求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
科学院和有关部门,制定出1956到1967年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这个规划的总
的方针和要求,周恩来作了明确的指示:“这个远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
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
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们科学研究工
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制定这样一个科学规划,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一项艰巨
而光荣的任务。国务院召开了制定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专门会议,罗沛霖参加了。令他十分
欣慰的是,在他初到延安曾经领导他的无线电研究实验工作的李强,现在是规划领导小组的
成员,分管无线电电子学;他、钱文极和两位教授是无线电电子学组的副组长,组长是王士
光。另外,钱学森终于回国了,而且赶上参加了这个会议。

        罗沛霖在美国和钱学森、蒋英分手后,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过面,也不通消息。罗沛
霖时常想念着他们,而且焦急地等待着,不知他们生活如何。
        钱学森在美国被释放后,仍然继续受到移民局根据麦卡锡法案进行的迫害,行动处处受
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的监视。直到1955年6月,一天他用一张小香烟纸给
陈叔通写信,夹在了寄给比利时亲戚的信中,请求帮助回国。陈叔通收到钱学森的信后,当
天就转给了周恩来。于是在8月1日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时,王炳南便与美方交涉,迫
使美国不得不让钱学森回国。就是这样,在钱学森乘美国邮船的归途中,仍然被美方当作犯
人对待。
        当罗沛霖和钱学森、蒋英在北京重逢时,他们都有无限感慨。一般激动的情感,涌上罗
沛霖的心头,他写下一首词《浣溪沙·燕城赠故人》:

               浦汇逢君恶雨天,
               矶城评曲月弯环。
               隔洋惆怅数温寒。
               风骨肝肠犹昨夕,
               春风曛日更今年。
               白穷扫却喜开颜。

        钱学森、蒋英离开美国,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也还牢记友情,没忘记罗沛霖的爱好,
特意买了整套兰多夫斯卡用普来叶尔拨弦钢琴,演奏巴哈的第一卷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密纹唱
片,送给了罗沛霖。
        现在,罗沛霖和钱学森一起参加国务院召开的专门会议,制定国家科学发展远景计划,
该是多么激动和兴奋。

        罗沛霖和钱文极竟然都担任了无线电电子学组的副组长,两个人都感到无限的欣慰。钱
文极说:
        “罗兄,像在延安通信材料厂时一样,我还是你的助手。”
        在只有两个人谈话的时候,钱文极总是称罗沛霖为罗兄,他觉得这样称呼罗沛霖亲切,
能够充分表现他们在延安一起工作时兄弟般的情谊。罗沛霖则总是像呼唤弟弟一样,叫钱文
极为文极,虽然钱文极已经是总参通信部通信技术研究所的主任,罗沛霖也并不叫他钱主任。
        “罗兄,你看我们无线电电子学规划组,十几个人,都是教授、专家、学者,只有我一
个人不是。”钱文极说,“王诤部长让我来参加,主要是具体搞军事电子部分。”
        “文极,你也是专家,而且还是领导。”罗沛霖说,“况且,电子技术的应用,目前很
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在军事领域。”
        确实,中国的无线电工程技术人才,不少被王诤集结到总参通信部来了。总参通信部有
两个研究所,一个就是北京的通信技术研究所,技术人员有近百人,集中了解放前资源委员
会无线电工业部门和邮电部门的若干高级技术人员,解放初期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还有一
个就是南京雷达研究所,也集中了一些技术人员,数量比通信技术研究所要少些。
        钱文极告诉罗沛霖,抗日战争期间,他一直在军委三局工作。日本投降后,他到晋冀鲁
豫军区司令部通信局工作。以后又调到华北军区通信处,参加了接管天津市的工作,任天津
电工二厂厂长。1950年初调回军委通信部,任器材处处长,又在王诤直接领导下工作。去年
夏天,到通信部通信技术研究所当主任。
        现在,虽然无线电电子学组只有十几个人,却都是高级技术人员,制定的是指导整个国
家的无线电电子工业发展规划。
        这次规划会议初期,在方针上就意见纷纭,有人主张一切靠自己从头摸索前进;有人则
主张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尽量先学到世界上已有的科学成就,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
进。关于规划的原则,更大的分歧是,有人主张按任务来规划,有人则主张按学科来规划。
按任务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对于科学技术所提出的任务来进行规划,目标方
向明确,可以密切配合国民经济和国防的发展,也可得到有力的推动;按学科规划,各学科
可以规划得完整、系统,若干科学家可以很容易按照自己的专长和已有的科研机构进行规划。
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谈论的都是怎样使国家进步强盛起来,每个人都非常积极认真,
热情洋溢,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但是争论起来,大都是固执己见,自认正确;而且,无论
什么问题,似乎都会引起一番争论。
        最后确定五十六项任务之外,加上第五十七项基本科学的发展,对各学科又作了系统完
整的规划。概括起来,叫作“任务带科学”。
        作为电子学组的负责人,罗沛霖和钱文极的工作是非常紧张的,每次讨论会都要记录、
整理,还要向上级汇报。上级有什么指示,也要向组里传达。白天忙一天,夜里还常常工作
到很晚的时候,才能休息。起草规划初稿,因为时间紧迫,他们更是夜以继日。终于,在一
天深夜,他们把规划初稿写完了。
        “休息吧。”钱文极舒展了一下身体说。
        “休息吧。”罗沛霖一边说着,一边收拾规划初稿。
        就在这个时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你笑什么?”钱文极问罗沛霖。
        “你笑什么?”罗沛霖问钱文极。
        “我是想起,在延安的时候,我们俩晚上在窑洞里刻度盘的情景。”钱文极说。
        “我也是想起了刻度盘。”罗沛霖说,“有天晚上,我们一直刻到快天亮的时候,你趴
在桌上就睡着了,披在身上的大衣掉了下来。我把大衣又给你披好,就走到外面,爬上一个
山头,看到东方天际露出了红色的曙光。”
        “原来你那夜没睡呀,我可不知道。”钱文极说。
        “你太困了,我返回窑洞来,你还在打呼噜,我不得不忍心把你叫醒,白天还有工作呀。”
罗沛霖说。
        “想不到我们现在又在一起工作。”钱文极说。
        “工作的性质一样。”罗沛霖说,“所不同的是,那是在窑洞里,现在是在宾馆里。”
        “想想也真有意思。”钱文极说着,又开心地笑了起来。
        罗沛霖没再说话,也爽朗地笑了起来。
        于是,两个人都陷入沉思之中。想起延安那片深情的土地,壮丽的河山,留下的足迹,
洒下的汗水,青春的年华,火热的生活。
        这一夜,他们都没有睡着。

        在制定科学规划的过程中,邀请了一些苏联专家当顾问,帮助拟订和审议规划。共来了
十八个人,将近一半是苏联科学院的院士和通讯院士,其中有六名是搞电子学,有负责电子
科学全面技术的专家、后来担任过苏联科学院院长的柯杰里尼科夫,有专门搞电子管的电真
空专家,有专门搞半导体的专家,有专门搞电子计算机的专家,还有专门搞自动化的专家。
搞电子学的专家占了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引起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重视。因为制定一个全国
性的长远科学规划,核心的问题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科学技术更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因此,
一方面要考虑到本国的实际能力和可能,另一方面要了解当前国际上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
趋势。周恩来很注意苏联专家组成员的专业,毛泽东和他在怀仁堂设宴招待参加制定长远科
学规划的科学家时,他特别走到王诤、李强、王士光和罗沛霖这桌来,说:
        “以前不晓得电子学这样重要,王诤、李强,你们都是专家,怎么不早对我说?”
        于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成立紧急措施组,加快发展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
电子学、原子能和导弹。全称的电子学也包括计算机和半导体,但是特别把这两项技术突出
出来,分列为三项。钱学森在回国后不久,写了一个《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已经引起了重视,周恩来亲自主持军委会议,决定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航
空工业委员会。开始由周恩来、聂荣臻任主任。这样,便由钱三强、华罗庚、钱伟长、王守
武和罗沛霖分别执笔原子能、计算机、自动化、半导体和电子学方面的紧急措施。完成以后,
他们由张劲夫领头和钱学森负责的关于导弹发展的规划一起,向聂荣臻作了汇报,决定成立
相应的研究机构。
        “这回制定科学规划,又加上一个紧急措施,可是够你忙的。”钱文极对罗沛霖说。
        “你不也没闲着,工作都是我们一起干的。”罗沛霖说,“再说,忙点也是应该的,参
与国家这么重大的工作,机会难得。”
        “经过这次制定科学规划,国家认识到了发展电子学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紧急措施,
这对今后我国电子事业的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钱文极说,“对于我们献身
这一事业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和振奋啊!”
        “这次搞规划,标志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到了我们国家的议事日程上。”罗沛霖说,
“能在这转变过程中,做一点关键性具体工作,我们是应该感到自豪的。”
        钱文极欣慰地点着头,笑了。

        罗沛霖负责起草了《发展电子学的紧急措施》之后,又受命与高教部门黄辛白共同编制
高等院校培养电子专业人员的规划。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严重削弱了无线电学科。
看来,这件事是做错了。因此,编制高等院校培养电子专业人员的规划,非常必要。
        这次科学规划会议,把电子学提高到国家现代化的要素之一,是中国“弱电”发展的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上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