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慰人生》 第六章 新天

第六章    新 天

一    都变了
二    一个工业基地的诞生
三    远大的规划
四    一场风波
五    遥望月球
六    电子学会



        二        一个工业基地的诞生

        王诤既要领导着通信部,又要主持邮电部的常务工作,电信工业局的工作,主要就由王
士光、王曙来抓,技术方面的事情,罗沛霖要起重要作用。中国的电子工业,在二十年代就
开始搞了,但多是从国外进口元件,进行组装。以后的发展,不仅缓慢,而且规模都不大,
也比较分散。现在是新中国,王诤认为有条件建综合性大厂,把中国的电子工业发展起来。
他提议王士光参加第一届赴苏联贸易代表团,主要就是去考察苏联电子工业情况,为建电子
工厂做准备。王士光从苏联归来以后,便和罗沛霖商量,在中国发展电子工业,应该建设哪
些工厂,以备第二届赴苏联贸易代表团带这些项目去。
        “首先要建电子管厂。”王士光说,“没有电子管,不自己独立生产电子管,发展电子
工业就难了。”
        “第二就是要建电子元件厂。”罗沛霖说,“这个厂要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元件,元件
种类繁多,各有不同要求,产品要尽量做到完备丰富。”
        “除了要建这样两个大厂,还要建什么?”王士光说,“我们要想周密些,既不能滥建,
造成复重生产;也不能少建,造成缺腿。我想,还应建一个自动交换机厂,这样的厂子国内
虽然有,但很少,生产能力也很有限。”
        “好,你这意见好。”罗沛霖说,“我也这么想。我国电子工业,虽然说从二十年代起
就开始搞了,但到现在也没弄出多大名堂来,基础还是很薄弱的。我们要发展我国的电子工
业,就要建几个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厂子。”
        电信工业局,名义上是挂在重工业部,因为王诤兼任局长,实际上也就由通信部管了。
第二届赴苏联贸易代表团,电信工业局没再去人,是通信部派了一名处长去。几乎与此同时,
国家又组织了赴民主德国第一届贸易代表团,罗沛霖被派参加,负责科学实验仪器和无线电
通信器材订货的谈判。另外,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协助解决开通北京至柏林通信电路中的
技术问题。但是到了柏林以后,民主德国提供了一个条件,有专线通往驻民主德国大使馆,
因此不需要在那里再建电台。这样,罗沛霖的任务就只有一项,贸易代表团的订货。
        当第一届贸易代表团快要结束在民主德国的工作时,国内传来指示,罗沛霖不要和贸易
代表团一起回国,留在民主德国准备参加第二届贸易代表团。这是因为,第二届赴苏联贸易
代表团向苏联提请援建的元件厂项目,苏联没有承担,只承担援建电子管厂和自动交换机厂。
因为苏联元件生产的建设也是依靠民主德国,他们向民主德国的元件生产设备的订货,相当
于中国向民主德国订货的五倍。这样,苏联不可能向中国提供元件生产的设备。罗沛霖留在
民主德国的任务,就是负责谈判援建元件厂这一项目。
        于是,代表团便向民主德国提出了援建元件厂项目。民主德国很重视,重工业部长契勒
尔接见了罗沛霖,表示完全支持,中国有什么要求,只要民主德国能做到的,都将答应下来。
因为订货项目很复杂,需要参观很多工厂,契勒尔专门指派了一名高级工程师那格勒,陪同
罗沛霖到各有关的工厂去。在第二届赴民主德国贸易代表团完成任务回国后,罗沛霖仍然继
续留在民主德国,完成民主德国援建元件厂项目的谈判任务。
        电子管是电子技术的近乎唯一的核心性器件,制造的程序很复杂,要求高,需要多种材
料。而且,还必须有多种的电子元件配合,才能组成提供各种功能的电子设备。每一种电子
元件,生产工序有的多些,有的少些,但是因为种类极其繁多,工作原理又各不相同,所需
材料也因作用不同而有差别。合多少种元件一起,那就比几种电子管的要求复杂多了。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罗沛霖和那格勒必须周游整个民主德国领域。这是因为,民主德国
也没有一个生产多种元件的工厂,而有的则是各个专业的工厂。
        除了柏林,罗沛霖和那格勒还去了莱比锡,这是欧洲的铁路枢纽,火车站有几十条铁轨,
这里的电声厂、有线电厂的规模都比较大;德累斯顿是一个文化名城,被战争破坏的王宫博
物馆还没有修复;在卡尔马克思城,他们看了电表厂;去瓦哈看电缆厂,经过爱森纳赫,马
丁路德就是在这里翻译《圣经》;泰尔托有个电阻厂,他们去看了;去格拉,是看电容器厂;
去赫尔姆斯多尔夫岔路口看一个大陶瓷厂;去耶拿,是看石英厂……开始,给他们派了一名
德英翻译,但英文水平不高,那格勒说不用了,直接用英语和罗沛霖交谈。他们访问了二十
个上下的的工厂和研究室。
        他们联系了解的产品有电阻器,美国是用实体构造,强度好,但不精确,德国用磨制精
确的瓷棒,附上薄膜态炭质,工序复杂,用料种类多,但可达到高度准确;金属膜纸介电容
器,把金属蒸发到纸上,形成膜状,性能稳定,体积小,是德国先制出,美国随后;瓷介电
容器,固定的和可调的,有许多种配方供不同的用途,这也是德国先创造出来,美国后开展
的;磁性陶瓷,即铁氧体,有许多配方,各有不同特性,烧制成各种形状,还可机械加工,
原是荷兰人发明,德国和美国先后发展;电容话筒,话筒炭膜的制造设备和技术;动圈式扬
声器,从普及型到四百毫米直径高级产品,还有制造扬声器纸盆这项关键的技术;精密计量
用电表和面板电表,还有制造电表游丝和所用永磁体的制造;高频电缆制造技术和设备;高
频陶瓷绝缘体,包括陶瓷的机械加工技术和设备,也包括可以承载几百吨重量支撑天线铁塔
的绝缘陶瓷座;制造模具和量具的设备,从小型精密到大型模具;热固性塑料制品的全部设
备;探照灯用炭电极制造……
        罗沛霖在民主德国工作半年后,国内忽然提出,仍将援建元件厂项目转到苏联,让罗沛
霖回国。罗沛霖自然感到非常被动,但因是上级决定,又是在国外,他应无条件服从。
        “你回去还是争取一下。”商务参赞张光斗说,“不然这里不好交代。”
        “回去看看吧。”罗沛霖只是说了这样一句。
        罗沛霖回到国内,立即向王士光汇报了在民主德国工作的情况。王士光说:
        “还是一边倒,向苏联订货吧。”
        “商务参赞让我回来争取一下。”罗沛霖说,“既然如此,就不办了。”

        大约过了不到半年时间,援建元件厂的项目,又要转到民主德国,苏联还是不能承担这
个项目。由王诤主持,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个报告,批准还是将元件厂的建设,由民主德国引
进。于是成立了元件厂筹备组,罗沛霖被任命为组长,并再次赴民主德国,探讨总体方案的
设计与实施。
        民主德国方面,仍然是那格勒负责,他与罗沛霖合作得很好。在共同探讨元件厂总体设
计方案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关于建设既包含若干相对独立的制造厂、研究所和动力厂,又
有集中管理的大规模联合厂的工业基地概念,运用于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的建设之中。参
与工作的民主德国管理专家史奥尔,后来把建厂的实践经验写成论文,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
民主德国在工业建设中,推广了这一工业基地的概念。
        当罗沛霖在民主德国与那格勒完成元件厂总体方案时,王诤和王士光来到民主德国,参
观并审查元件厂设计方案。罗沛霖汇报,这个元件厂的生产,包括近二十个大类,几百个品
种,谱系十分完备的产品。此外,还有一个整机和元器件实验所需相当齐全仪器的中心研究
所,一个先进完全的工具车间和一个配备完全的大修车间,准备以后成立独立的研究所和工
模具厂、专用设备厂。为这个厂服务的还有一个热电站和一个焦化煤气站,副产动力苯、萘
和焦炭。
        这样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庞大的工厂,覆盖了民主德国二三十个工厂的技术。因此,
罗沛霖要和民主德国各有关方面进行很复杂很细致的谈判,和那格勒到所有有关的工厂去了
解情况、熟悉技术,讨论所包括的具体内容。
        王诤和王士光基本同意了这个总体设计方案。又经过半年时间,才完成扩大的初步设计
方案及报价工作。于是罗沛霖回国,等待民主德国来人进行审批。
        这时,又成立了新的华北无线电器材厂筹备组,调张家口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李瑞任组长,
罗沛霖改任副组长。随后,民主德国电信工业局局长黑格曼率领专家组来中国,专门参加元
件厂的审批答辩。经过半年时间,完成审批及小量的修改。
        1954年在北京东北郊破土动工,开始建厂。李瑞任厂长,王凌西任党委书记,罗沛霖任
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这个厂整整筹备了三年,有一半时间罗沛霖在民主德国度过,现在,
蓝图终于变成现实。在最初的日子里,罗沛霖几乎整天都活动在工地上。而且,夜晚工人加
班,他也跟着加班,白天仍然出现在工地上。常常是在傍晚工地全部静下来以后,罗沛霖也
不是马上就离去,而总是爬到一个最高的地方去,站在那里,俯视整个地工。即将没入西山
的太阳,射出万道霞光,照得工地一片灿烂。在罗沛霖眼里,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画,画
中的一切,是这样亲切,这样值得珍贵。
        这就是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设计规模,职工六千五百人,建成时八千人,生产建筑
共十三万平米。它是中国第一个这样大型综合的电子元件制造联合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型
工业基地。这个工厂的建设,开辟了中国自力更生生产电子元件的道路,并且提供了有关产
品自力更生进行研制的条件。
        因为罗沛霖对发展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杰出贡献,他被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组织上为了
照顾他的生活,让他把家从天津迁来北京。杨敏如被安排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继续从事
她所热爱并献身的教育事业。

        李瑞是在抗战开始时即投身革命工作。他原在保定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机械制造,“七七”
事变,日军很快侵占了保定,学校停课,他便在家乡望都参加了抗日工作。张家口解放后,
他参与领导了那里的工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
作用。
        李瑞比罗沛霖小八岁,他很尊重这位在无线电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很高造诣的专家,而且
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了解了罗沛霖的身世家庭,知道他有一件心事,就是组织问题一直还没有
解决。罗沛霖从美国回来之后不久就写了入党申请书,但是很快他就去了民主德国;而且他
的社会关系又比较复杂,又有不少海外关系,这都需要严肃认真地进行调查了解。罗沛霖所
在的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二机部第十局,都很难抽出一定的人力去做这件工作。当罗沛霖
的关系转到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以后,李瑞和王凌西下决心组织人力,对罗沛霖的个人历
史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查。结果,罗沛霖的个人历史和社会关系,都搞清楚了。无论罗沛霖的
历史表现,还是现实表现,都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经党支部讨论通过,并报上级党委
批准,罗沛霖于1956年3月24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这一年,罗沛霖再度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上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