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慰人生》 第四章 雾中

第四章    雾 中

一    历险
二    党外布尔什维克
三    开展工作
四    月有圆时
五    突发事变
六    双婚仪式
七    酷热的夏天
八    再一个创新
九    抗战胜利
十    新的任务



        七        酷热的夏天

        婚后不久,新机电工程公司承包内江糖厂反应器,罗沛霖以总工程师名义任公司代表,
准备前去内江。行前,他去见了徐冰,听取组织上还有什么指示。
        “这个时期,除了交朋友,继续做统一战线工作,还应该将你的技术知识深入进行研究
。”徐冰说,“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放弃本行不干,都要做职业的革命家,在社会上就难以
站住脚跟,连自己的生活也难以维持,更谈不到起领导骨干作用了。我们当然一刻也不能放
弃思想政治工作,但这并不和技术工作对立。我们只有在社会上站得稳,知识了解得深刻,
才能有群众,才能找出改造社会的方法来。另外,对于青年朋友,也要引导和帮助他们致力
于工程技术,将来可以凭着这些技术知识,为社会作贡献。因此,要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实际
积极的青年,将来新社会的建设,要依靠这批有正义感能积极工作的人。通过技术可以给新
社会更多贡献。”
        听了徐冰的话,罗沛霖很受鼓舞。他很佩服这些党的领导同志,无论在多么困难、多么
复杂的情况下,对未来总是满怀着希望,这也就更加强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徐冰站起身,
走到罗沛霖跟前,罗沛霖便也站了起来,徐冰用手抚着他的肩臂,说:
        “沛霖同志,像你这样的专门技术人才,在建设新中国时,一定可以发挥很大的力量和
作用。”
        罗沛霖到了内江,任务并不重,也因为人地两生,没有什么应酬和干扰,于是他便利用
这幽静的环境,把1936年在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所研究的关于变压器等设计的成果,补充
内容和数据,写成了论文。
        当孙友余得知罗沛霖完成一篇论文后,非常高兴地说:
        “正好,中国工程师学会在贵阳举行颇具规模的年会,组织上决定我和你,还有高昌瑞,
一起去参加会议,借机结识团结更多的技术人员。沛霖,你把论文带上,说明我们不是空手
而去,我们是有备而去。”
        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年会上,罗沛霖宣读了他的关于变压器的论文,获得老一辈专家的
好评。
        “沛霖,真没想到你在技术上也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杨锦山兴冲冲地说,他在贵阳
工作,他是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贵阳分会的负责人,他也出席了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年会,
“也没想到,在汉口一别,我没去成延安,你却去了。”
        “我一直感念着你。”罗沛霖很真挚地说,“是你去延安的行动启发了我,感召了我,
也引导了我,使我下决心步你们的行迹,奔赴延安。在延安见到建南、友余、俊人他们,一
打问你,才知道你因病未能成行。”
        “这将是我终生的一件憾事。”杨锦山无限惋惜地说。
        “你没去成延安,可你并没有离开进步爱国的队伍。”罗沛霖安慰地说,“我们不是一
直在一条战线上工作吗?”
        “要说也是。”杨锦山说,“我一直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没有丝毫的懈怠。”
        “让我们共勉吧!”罗沛霖说。

        在一个酷热的晴天,罗沛霖乘坐江轮到重庆下游,在江北岸的一个竹笆房内,和周建南
见面。周建南在广安开辟工作,遇到危难,组织上决定他回延安去。
        自从皖南事变后,他们在重庆分手,周建南去了广安,虽说是在载英中学教书,实际是
来做郑启和的工作,引导郑启和走向革命。
        蒋介石早已对郑启和不满,不过是鞭长莫及,才没有对郑启和下手。迁都重庆后,蒋介
石又得知郑启和一些新的情况,更视郑启和为眼中钉、肉中刺,非拔掉不可。先使用软的一
套,由与郑启和旧交甚笃的四川省主席张群出面请郑启和下山,许以高官,结果被郑启和拒
绝。于是,蒋介石便用重兵威胁,一路由中央军一师宪兵三团从邻水包围过来,一路是地方
军川康绥靖主任邓锡侯的军队新九师从渠县、广安一带包抄过来,加上当地团防约有十万兵
力,形成包围。郑启和并不畏惧,仍不下山,弄得他们摸不清郑启和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因
此不敢正面与之冲突。但又怕郑启和跑了,并且怀疑有共产党人与郑启和同谋,便施以和谈
烟幕。蒋介石电召邓锡侯到重庆面授机宜,邓锡侯知道川一军军长但懋辛与郑启和有私交,
便恳请但懋辛出面解决,表示对郑启和极为关怀,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懋辛相信了郑锡
侯的话,在一天晚上亲自上山找到郑启和,转达了张群、邓锡侯的意思,希望郑启和委屈求
全下山,说政府一定会给以保护。郑启和终于答应下山。
        结果在第二天中午,蒋介石的军队便背信弃义,攻打起来。郑启和只好将队伍退到一个
山沟,周建南与先头部队走在前面,郑启和与张兴富等走在中间,准备向渠县方向突围。经
过一整夜的战斗,突围没有成功。等到天亮以后,大部分人已经被捕。国民党军队悬赏重金
万元活捉郑启和。郑启和是老军人,打过多次仗,深知战略。他孤身躲避在一大片稻田中,
不见了人影。一天夜里,郑启和到附近一户农家找水喝,农民认识他,不但让他喝了水,还
给他吃了东西。然后,郑启和便又隐藏在稻田里。国民党军队得知郑启和去过这一户农民家
里,便吊打这一农民,逼他说出郑启和的去向。农民很坚决,闭口不说。但是他的妻子见丈
夫被打得这般苦不堪言,便说了句:“你说嘛!”虽然农民仍然没有开口,但国民党军队也
能从他妻子话中判断出郑启和就在附近,便从四面八方把稻田包围起来。
        郑启和大义懔然,宁可牺牲自尽,也不受活捉之辱,于是开枪自杀。他的尸体被送到广
安县城示众。
        张兴富等数百人被捕,关押在县监狱里。后被当地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陆续释放。
        周建南随先头部队下山,因为天黑,伸手不见五指,一下子就逼近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山
脚下。他和一二十名非常能走夜路的青年人一起,绕着一个又一个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了的山
头转,整整转了一夜。冷枪冷炮不时在头上飞过,他的腿上也中了一颗子弹。直到天发白时,
他们才突破了包围圈,一口气冲出一二十里,进入平坝,才把枪炮声甩在远处的山下。大家
主张等待大队人马,结果等了一顿饭工夫,不见踪影。于是便又商量,还是先行分散,隐蔽
等待。
        周建南决定先回载英中学,那里有一位姓唐的教英文的教员将他隐蔽在自己的宿舍里。
这位唐教员与朋友们联系商量的结果,要周建南立刻离开广安回重庆,并由也是一位教英文
的何国彬护送。于是,周建南和何国彬到了磁器口,在何国彬的家中住下。由何国彬帮助联
系,有人来把周建南带到八路军办事处。
        周恩来亲自听取了周建南的汇报,总结了广安事件失败的原因:时机不成熟,群众未发
动起来,双方兵力悬殊,蒋介石惯用诡计,郑启和上了他的当。
        周建南在广安呆不下去,在重庆也不能呆下去。因此,组织决定他回延安去。
        “建南,你这是因祸得福,回到我们日夜思念的延安去。”罗沛霖非常羡慕地说。
        “不过,我们又要分别了。”周建南说。
        一时间,两个人都沉默起来。过了一会儿,周建南问罗沛霖:
        “我回延安,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罗沛霖略想了想,说:
        “我只请你带去我对王诤局长和通信材料厂全体同志的问候。在见到王局长时,把我在
重庆的工作,汇报给他听。”
        周建南连连点头答应。
        临别依依,从此周建南回了延安,罗沛霖继续留在重庆工作。

        在重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对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猛烈反击,揭发和抗
议国民党的罪恶行径。中国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全国人民和民主党派以及国际舆
论的同情与支持。宋庆龄等人打电报怒斥蒋介石:今后必须绝对停止以武力攻击共产党,必
须停止镇压共产党的行动。在中国共产党的还击和全国人民的声讨下,蒋介石陷于空前孤立,
第二次反共高潮终于被粉碎了。
        重庆的紧张形势,也就逐渐有所缓和。一天,孙友余来找罗沛霖,交给他一个新的任务,
到上川机器厂去。罗沛霖对党组织的指示,从来都是毫不迟疑地去执行,何况又是去上川实
业公司机器厂,和张大奇一起工作。对此,章乃器也表示欢迎,张大奇更是高兴。
        “你一来,我可就轻松了。”张大奇说,“不然,我一个人在这里,顾了吹笛顾不了捏
眼。我想,除了铸铁炉我还管着,别的你就都管起来吧。”
        “我听你的安排。”罗沛霖说,“可是,搞机器设计和制造,对我还是一次新尝试。”
        实际上,有关机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知识,罗沛霖还是比较丰富的。在交大读书期间,
去青岛实习时他就注意了机床原理;在延安时,他还通读了《机器手册》和机器制造的书;
到重庆后,他又自修了关于精密加工的更深更新的外文书籍。但毕竟这是书本方面的知识,
还需要在实践中来证明。张大奇说:
        “我不也是一样,摸索着干吧。”
        上川实业公司各厂所在地叫李家沱,在重庆长江上游南岸。整个机器厂的车间是建在一
块巨大的岩石上,开凿了一个大山洞,有近二百平米。办公室也是建在峭壁上面。在罗沛霖
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件雕塑工艺品。工作之余,他常常站在洞口,望着山岩,望着长江,生
出无限的遐想。
        罗沛霖主持机床设计与加工制造。确实,他对这一行业,还不够精通,在此之前,无论
是在学校的学习,还是走出校门以后,在南宁、上海、武汉、延安、重庆的工作,都是在电
讯方面。但他觉得,自己也应该拓展工程技术的领域,运用从书本学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
实践经验。而当他一旦对这种新的工作发生了兴趣,他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里边去。
        机器厂的设备相当完备,是张大奇在湖南花两个月时间选购来的。还可利用电机厂的条
件,罗沛霖在创办电机厂时,开了购货单子,经过上海银行从美国买了一些精密的机具,已
经运到了。罗沛霖现在的任务,是仿造美国的一种车床。在制造中,他引用了无量具直接产
生平面、直线、并行线面的方法,产品达到了可以和外国产品相媲美的精度,也达到了可与
国产名牌相媲美的水平。

        算起来,罗沛霖在上川实业公司电机厂、机器厂工作了两年,经历了民族工商业者在抗
战中的苦难,和国民党政府对民族工商业的压迫与摧残。章乃器的夫人胡子婴,一位重庆有
名的女企业家和妇女运动领袖人物,她在茅盾的指导与支持下,写了一部反映这一题材的小
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民族工业家,写了他在事业上的沉浮,写了他与官僚买办资本的
斗争,写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也写了他的私生活。显然,这是以章乃器为模特儿的。书稿
中,自然也有胡子婴自己的影子。这部作者署名宋霖的小说,由开明书店出版,名为《滩》。
已经来到重庆的杨静如,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英文,却常写些新诗和散文,因此也就格外注
意新的文学作品的出现。她先是读了茅盾介绍小说《滩》的文章,接着又把《滩》这本书读
了。一天,她见到罗沛霖,说:
        “你读过一本名叫《滩》的小说吗?”
        罗沛霖未置可否。杨静如又说:
        “别人可以不看,你不能不看。”
        “为什么?”罗沛霖问了一句。
        “这是一本写上川实业公司的小说。”杨静如说,“书中的工程师,写的就是你呀!”
        “那是小说。”罗沛霖说,“你们搞文学的人最清楚,小说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虚构
出来的。”
        “虚构,也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杨静如说。
        罗沛霖没再说什么。其实,他已经看过这部小说,认为写得很真实,读起来很亲切。但
是,作为小说所写生活的亲历者,罗沛霖感到又有些不满足,而要让她确切地指出这部作品
有哪些弱点,他一时还真说不清楚。他不由得感叹起来,真实的历史,究竟怎样才能保留下
来?如果没有文字的记录,仅凭口头传说,时间一久,怕是难以准确。因此,胡子婴这部小
说,毕竟是以很大的热情,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在抗日战争中艰难发展的历程。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上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