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乃器在临江门租了一所很大的院落,前面是上川实业公司;后面的大四合院,他搞了
兵役促进会,这是一个群众团体,组织青年人入伍抗日。罗沛霖在和徐冰谈过话之后,与章
乃器谈有关电机厂工作的时候,说:
       
“章先生,我有一位上海交大同学,名叫孙友余,他也是学的电机工程,比我年级低些,
年龄也小些。走出校门以后,他也是一直搞无线电方面的工作,起初是在器材厂当技术员,
后来去学校教书,但他还是希望在工厂做些实际的技术工作。”
       
“叫他来吧。”章乃器听了,表示同意。
       
“怎么安排呢?”罗沛霖问。
       
“协助你抓生产。”章乃器说,“就叫工务干事,可以吧?”
       
“好吧,就按章先生的意见办。”罗沛霖说。
       
“电机厂就算是建起来了。”章乃器说,“我还想把机器厂也尽快建起来,罗先生在科
技界有不少朋友,希望能推荐一位有本领的人,来做机器厂的厂长。”
       
本来,罗沛霖就想,在向章乃器谈过孙友余的事以后,接着就谈张大奇的事。没想到,
还没等他言声,章乃器却先开口谈起建立机器厂的事。这真让罗沛霖感到喜出望外,水到渠
成,他可以顺理成章地向章乃器推荐张大奇了:
       
“章先生,自从您谈过上川实业公司的设想,不仅要搞一个电机厂,还要搞一个机器厂,
我就想过,有一个人,我看是很合适的。”
       
“请讲。”章乃器说。
       
“也是我的同学,叫张大奇,是茅以升先生的侄女婿。在天津南开中学和我同学,在上
海交大,我们同读电机系。毕业以后,他相继在上海电力公司、杭州电厂、兰州电厂工作,
现在大公铁工厂当厂长。”
       
现任厂长是个很有利的条件,罗沛霖特别讲到了这点。
       
“不用介绍了,这是机器厂需要的最理想的人才。”章乃器感到格外欣喜,好像机器厂
也像电机厂一样办了起来,“请你去找这位先生,如果他愿来上川,那是再好不过;如果他
有什么想法,不愿来或者犹豫的话,那我就拜托你,千方百计把他请到上川来。总之,上川
机器厂的厂长,就是张大奇先生了。”
       
罗沛霖暗自庆幸,心想这无需做工作,张大奇那里就等着走马上任了。
       
在抗日战争敌我相持阶段,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克服投降危险,坚持抗战、
团结、进步,力争时局好转的基本方针,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教育、工商、青年、妇女
各界,广泛开展交朋友和各种进步的群众活动,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建南、
孙友余和罗沛霖从延安来到重庆以后,在徐冰直接领导下,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而且在不
长的时间,就站住了脚跟,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他们经常到曾家岩
50号来,汇报工作,听取指示。
       
“根据周副主席和董老的指示,我们要着手筹建一个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徐冰
在一次听完汇报后,对周建南、孙友余、罗沛霖说,“党对这一组织的要求是:以党员和党
的积极群众为骨干掌握领导,在抗日救国的基础上广泛地团结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钻研、
交流科学技术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逐步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拥护我党政治号召的
群众团体;还要求,在广泛的公开活动中建立可利用的社会关系,获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并
安置一批地下党员和积极群众,必要时执行党的秘密任务,以及培养和物色一批思想进步的
科技人员,根据需要将送去解放区或为将来建设新中国准备人才。进行这一工作,所应采取
的方针是:先抓进步骨干,在骨干中统一认识;然后依靠进步骨干,介绍爱国心较强的正直
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入会。”
       
“沙坪坝、磁器口是学校、工厂科技人员集中的地方,应该作为工作的重点。”周建南
说,“我可以先去同第二十四兵工厂的张兴富取得联系,他是沙磁区特支书记。”
       
“还可以通过救国会青年组的郑代巩,同参加过民先队、学联的陈希、沈谱等取得联系。”
孙友余说。
       
“孙克定在生活书店组织了一个科技人员读书会,也可以和他取得联系。”罗沛霖说,
“这样,读书会的成员也就可以成为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的成员。”
       
“还有你们交大的一位学长,不知你们听说过没有?”徐冰说,“他就是刚从德国取得
电冶金工学博士学位回国的李文采。据我了解,他是1931年在上海交大毕业,和你们一样,
也是读的电机系。他的父亲你们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民族资本家、久大盐业公司总经理李
烛尘。李文采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从商、办企业或是深造,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在上学
期间便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洪湖赤卫队,建起了一个电台。父亲思
想开明,并不反对李文采参加共产党。后来,洪湖红军撤到湘西,电台掉了队,李文采去了
德国,学习了六年。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没能留住李文采的报国之心,辗转两个月,回到了
弥漫着抗日战火的祖国。”
       
“我们一定去找李文采。”周建南说,“通过他,与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公司等工
业界上层人士建立较密切的关系。”
       
“还可以利用进步同学关系,在外地开展工作。”孙友余说,“广西的高昌瑞,他是我
和建南同志的同班同学,曾任交大学生会主席,因搞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现在已经从浙大
毕业,暂在广西宜山工作。”
       
“贵阳的杨锦山,曾经和建南、友余同志一起约定去延安,行前因病未去成。”罗沛霖
说,“他可以在贵阳开展活动……”
       
“成都可以找许锡瓒。”周建南说,“还有昆明、桂林等地,都可以找人联系。”
       
他们讨论得很认真,很细致,很具体,对于组建党领导下的这一群众团体,充满了信心
和希望。
       
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成立后,组织发展很快,周建南特别邀请高昌瑞、张哲民从广
西和贵州来重庆参加协进会总部的工作。高昌瑞和周建南、孙友余在交大是同班同学,自然
对他很了解。张哲民是高昌瑞介绍的,是他在浙大的同学,1935年考取浙大土木建筑系。浙
江大学学生运动很活跃,张哲民都积极参加了。抗战开始后,想去延安,在长沙和武汉,他
都去找了八路军办事处,但因没有人介绍,去延安的要求没有被批准。他迫切要求参加抗战,
便去了国民党的工兵学校。到南昌去,城里照样灯红酒绿,张哲民一看,心里难过。部队到
哪里,老百姓的东西随便拿,也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日本人一个小分队冲进来,国民党两三
千人的部队就撤退了,报上却大肆宣传,取得了大胜利……张哲民看不惯这些,便开了小差,
回到已内迁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毕业后,张哲民决心寻找共产党,于是通过高昌瑞和周建
南取得联系,并和高昌瑞一起,应周建南邀请先后来到重庆,协助周建南做青年科学技术人
员协进会总部的工作。
       
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首先是积极而有步骤地发展组织,在重庆的各区组成会员小
组,在成都、贵阳、桂林、遵义、浙东成立分会,会员发展到二百余人。为了加强各地会员
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经验,出版了会刊,报道会务和会员活动情况。再就是与社会名流、进步
专家和教授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扩大影响。还有,就是钻研科学技术和开展科学普及活
动,以及进行政治思想宣传教育。
       
最关键的一项是兴办企业,要靠企业支持协进会的会务经费;要有企业发挥科技人员专
长,应用技术知识开发资源,为社会服务;以企业作掩护,为党的秘密工作提供条件;在企
业中安排一部分会员、进步知识青年和党员工作。为兴办企业,协进会专门在磁器口恒大饭
店开会,决定成立巴克新建筑事务所、巴山石墨公司、新机电工程公司、川东企业公司,分
别由周建南、孙友余、罗沛霖、李文采、张哲民和张兴富等人负责。
       
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个大问题,罗沛霖作为协进会的企业干事,他要想尽办法去筹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