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慰人生》 第三章 圆梦

第三章    圆 梦

一    圣城
二    八路军
三    远方的思念
四    难忘盐店子
五    依依惜别



        一        圣城

        很快,罗沛霖便等到了去延安的汽车。为了少给茅家惹麻烦,他没让张大奇和茅家的人
去送他。梁翕章已经回了汉口,就是在西安,罗沛霖也不会让他去送,也是避免给他惹事端。
        车一开出西安,罗沛霖立时感到心胸开阔了许多,也舒畅了许多。他似乎觉得曾经到过
这里,到过延安,这里的一切竟是这样熟悉,这样亲切。这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荒凉贫瘠
的地方,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北靠万里长城,南望八百里秦川。初春时节,
天气开始暖和起来,农民们赶着毛驴,往田里送粪了。一路上,罗沛霖仿佛对什么都看不够
似的,印证着他在斯诺所写报道中得到的印象。
        汽车途经耀县和洛川,在那里各住了一夜,第三天才到达延安。当罗沛霖一眼望见宝塔
山时,他激动极了。这就是他向往的地方,他终于来到他心中的圣城,他要在这里接受抗战
的洗礼,他要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下车以后,罗沛霖被安排住在副官处招待所。
        夜晚,他躺下以后,总也睡不着。他听到了一种非常悦耳的声音,是从三边回来的贩盐
的骆驼队的驼铃声,令他非常激动。他是喜欢音乐的,世界上那些大音乐家的名曲他听过不
少,也非常爱好,听起来如醉如痴。但这驼铃声,却是他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仿佛是从天
上传来,令人想到天堂仙界。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当他醒来的时候,他
听到了一种非常熟悉的声音。于是他便起了床,来到室外,看到一只喜鹊箭一样从一棵树上
飞到另一棵树上,接着又有一只、两只、三只……这样飞起又落下,它们大声叫唱,大声报
喜。罗沛霖观赏着,谛听着,觉得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这时,他又听到了此起彼伏操练的
口号声和歌声。
        罗沛霖到延安以后,并没有专门去看什么,只是随便到各处走了走。延安充满生机的气
氛,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他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和北平、天津,和上海、南京,以及和武
汉、西安所见所闻相比较,感到截然不同,完全是两个天地。在那些地方,他总有一种厌恶
和沉闷压抑的感觉,而在延安这里,他就觉得格外清新和舒畅。
        过了三四天,有一个叫陆亘一的人来看罗沛霖。陆亘一也是上海交大毕业,比罗沛霖早
两级。他问罗沛霖在交大毕业后主要研究制作了些什么。罗沛霖告诉陆亘一,自从两年前离
开大学以后,便一边实践,一边扩大知识面。主要是在无线电方面,有一个时期,负责各种
铁心电感器材的设计研制,对于现有的设计程序都感到不满意,从而创造了一个将功频变压
器、声频功率变压器和带直流偏流的铁心扼流圈统一在一起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公式用于工作
中,对变压器等的结构与制造工艺也解决了一些问题,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果说在向书本,
向别人,和向实践积极自学是他用以自励的原则,那么还有一条,总是从他当时的主要任务
为出发点,寻找创新的起点。关于电感设计方法和设计公式,可以说就是例证。
        陆亘一专心地听着,他好像对电感器件设计特别感兴趣。听完罗沛霖的述说,他没再问
什么。然后便站起身,告辞走了。罗沛霖并不知道,陆亘一是来了解他的专业水平,当听了
他在毕业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对电感有了这样新颖的革新和创造,凭着对无线电技
术的敏感,认为这是难得的,了不起的。在延安艰难的条件下,正是需要罗沛霖这种能创造
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能攻克很多技术的难关,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因此,在技术上,
陆亘一不需要再对罗沛霖进行了解和考察,他要赶快回去向军委三局的领导汇报。
        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对无线电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基础,他上过无
线电专科学校,在国民党军队当过一个师的电台台长,到红军工作后,因为忠诚和出色,受
到毛泽东、朱德的重视与信任,负起全军通信工作的领导责任。他听了陆亘一的介绍,也认
为罗沛霖在无线电方面,不仅有深厚的基础,而且有创造的才能,八路军极需这样的顶尖人
才。李强已经从西安来到延安,还未去军委工业局当局长,因为他在上海负责过党中央的电
台,又到苏联专门研习无线电技术,先在三局协助工作。他对王诤说:
        “老王,罗沛霖是我给你们选来的。我过西安的时候,伍云甫拿着一封信给我看,是罗
沛霖写给他的。我一看,交大电机系毕业,特别是在毕业以后,已有设计制造电台的经验,
有那样独创新鲜的活力,具有这样素质和才能的工程师,是不多见的。于是我建议伍云甫快
向林老报告,接见罗沛霖,赶紧让他来延安。”
        “这可要谢谢你啦,千里马要有伯乐来发现。”王诤笑了说,“留下罗沛霖,先跟着你
做些制造电台急需技术的实验,等正式成立通信材料厂,就让他去当工程师,负责技术和生
产工作。”
        “我看他会干好的。”李强说,“谁说我们是土八路,罗沛霖这样的人才,能说土吗?”
        于是,王诤独自一人来到副官处找罗沛霖,他握着罗沛霖的手,自我介绍说:
        “我是王诤,军委三局局长。三局是管通信的。”
        罗沛霖听了,却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不必再作自我介绍,王诤已经知道他就是
罗沛霖。他只好笑笑,等着听这位局长的下文。
        “决定留你在延安工作。”王诤简单明了地说,“就在三局,做有关无线电通信方面的
工作。”
        罗沛霖没有料到,这位局长说话竟是这样干脆,这样信任。他既感到非常欣慰,又感到
有些突然。因为,林伯渠是让他来参观的,结果并没有参观,就留他在延安工作了。
        但王诤的态度确实是明确清楚的,真诚无保留的,罗沛霖深深受了感动。王诤这个人立
时在他心中树起了一个崇高的形象,又平易亲切,令他肃然起敬。心想,在这样的人领导下
工作,一定是非常愉快的。本来他就庆幸奔赴延安,是走对了。现在又遇到这样以诚待人的
领导,正是共产党人的表征,他真是太高兴了。罗沛霖心里只顾想这些,一时没有向王诤表
态。王诤又说:
        “有什么想法,或者说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出来。”
        “到延安来的决心,我是下定了的。真的到了延安来,看到处处充满欢乐和朝气。这种
环境,这种气氛,我非常喜欢。”罗沛霖也很坦诚地说,“只是在西安的时候,林伯渠同志
让我先来参观,行李和书籍也就没有带来。是否我再去趟西安,和朋友告别,把衣服、被褥
和三四十本书籍取来。特别是那些书籍,多是有关无线电技术,我想在延安,会发挥作用的。”
        “那当然可以。”王诤说,“希望快去快回来。什么东西不带或少带都关系不大,你那
些书可要都带来呀,一本也不要丢下。”
        罗沛霖连连点头答应着。

        1938年过了春节以后,杨敏如又到燕京大学去继续学习了。还是在天津家里的时候,她
收到过罗沛霖的信,知道他正在西安,并且准备去西安以北的地方。她反复想过,这西安以
北的地方,就是斯诺去过的陕北吧,如果不是陕北,罗沛霖就会具体说明了。过了一些日子,
她又收到罗沛霖从西安写来的一封信,这次还是说去西安以北的地方,只是不是准备,而是
已经决定动身了,让她以后写信,仍然寄张大奇转交。杨敏如是要写封回信,可是满腹的话
语从何说起,罗沛霖去的地方又是这样神秘,究竟说些什么呢?夜晚,她坐在宿舍里的写字
桌前,手里拿着笔,面对着信纸,却很长时间没有写下一个字。她与罗沛霖的关系,已经为
家庭和部分亲戚,为同学和部分老师所默许了。他们从友谊到爱情,冲破了一切障碍和反对,
他们胜利了。他们体验了纯真的爱情的幸福。但是长久的离别,尤其是战火中南与北的离别,
是十分苦涩的,煎熬人的。杨敏如在燕京大学,无论是在读书,还是在练琴、唱歌的时候,
这种深情思念的情感,总是在她的心中萦绕。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暗中感到自豪,相信自
己的恋人的抉择是正确的,去了他该去的地方。她当然也愿意到那里去,但是却做不到,母
亲对她的爱,使她不能让母亲为自己担心,更不能让母亲伤心。在英国的哥哥已和一个外国
姑娘订婚,母亲已要杨敏如答应,以后将跟她生活在一起。如果她和有些同学一样,悄悄地
离开学校,到大后方去,那母亲该怎么办?她会伤心、痛苦,她一个人将很难生活下去。但
是,在沦陷区生活,却是整天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杨敏如出入燕京大学,经过西直门时要
受到搜身盘查。在街上,有日本浪人纠缠。在学校,时常听到某位同学被宪兵队抓去。她在
心里,燃起了对日本人的怒火。她虽然还在读书,作词,唱歌,但却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总想着何时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那么,在信中究竟给罗沛霖写些什么呢?杨敏如考虑着,她站起身,关灭了电灯,屋里
黑了,外边却显得亮了。她站在窗前,望着西北方向,那一面的星空下面,就是罗沛霖去的
地方吧。她这样站了一会儿,又去拉亮了电灯,坐在桌前,拿起笔在信纸上写起来。她写得
很快,清秀的字在笔端像秋雨一样滴落在信纸上。她仿佛把自己心中的思念,恨不能一下子
都流泄在信纸上。她写下了一首词,用的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词牌《清平乐》:

               那年今夜,
               花底重逢乍,
               心事眼波藏玉 ,
               一曲深愁难写。

               无端隔断烟尘,
               剧怜塞雁殷勤。
               赚得梦魂识路,
               秋来更说移军。

        写下这首词,杨敏如感到有些快意。回头又把词默念一遍,仿佛自己的心绪都写进去了。

        罗沛霖从延安回到西安后,看到了杨敏如寄来的信和《清平乐》词。他能想到,沦陷区
会是什么情况,当然不能多写。但在词中杨敏如不只写了别情,也写了国恨。遥遥相问,聊
报平安。
        他还收到张伯苓写给周恩来的信。虽然收到晚了,但他还是非常感激张校长对学子的关
心。信写得极为认真,写了罗沛霖的学历、工作经历和专业特长,以及去延安参加抗日工作
的决心,希望周恩来予以安排。由秘书用毛笔小楷重抄一遍,他再亲笔签名。罗沛霖请张校
长写这样一封信,目的就是介绍去延安。现在既然已经去了延安,目的达到,也就不需要这
封信了。他既不想再交给周恩来,也不想交给三局局长王诤,甚至也不准备向谁说起这件事,
免得给人造成一种拉关系的错觉,他不想做这样的事。这有些像他从交大毕业后去南宁,没
有去拿舅父的信一样,工作与前途,全凭自己争取,不必靠别人力量。当然,这次与那次,
在性质上是根本不相同的。
        罗沛霖这次回到西安,茅于一已经去了山西前线,张大奇正联系兰州电厂,准备去兰州
工作。罗沛霖向茅家一家人讲述了在延安的见闻,到处是歌声,到处扭秧歌,一派严肃、紧
张、活泼、欢快的景象。人们听着都觉得很新鲜,认为罗沛霖是去了个好地方。罗沛霖整理
好行装、书籍,抓紧时间赶回延安。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上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