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学校分配罗沛霖去铁道部南口机厂做电力工作,但是他不想去,他想做电讯工作。
再说,他也不愿离天津近了,那样会给他解除婚约带来麻烦,他要远离天津,摆脱干扰。正
好,清华留美有电讯名额,罗沛霖便想试一试。他也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全面,很可能不会
考取。但他还是决定,要去碰一碰,也是借此促进自己系统地补习一下所缺的部分电讯课程。
       
当罗沛霖决定报考清华留美后,他便去找系领导张廷金。这时电机工程系叫电机工程学
院,张廷金任院长。张廷金资历很深,他曾经担任过交大校长。当罗沛霖提出要求报考清华
留美后,张廷金说:
       
“你分数差,条件欠缺。但推荐四个人,现在才只有三个,可以加你一个。”
       
罗沛霖入电机系的目的原本在于电讯,三年级时要分专业,要在电力和电讯之间选定。
他认为自己在电讯方面已读了不少书,就确定选择电力专业,以开拓一下视野。现在要考清
华留美电讯,他还缺几门课,需要补读。
       
上海的夏天,总是很炎热的。虽然时有风雨,也并没有带来多少凉意,反而给人一种更
加闷热和潮湿的感觉,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罗沛霖却不顾这些,利用不多的时间,自修了
大部电讯专业的课程。
       
清华留美是在南京考试。和罗沛霖一起去参加考试的,还有他在南开中学的先后同学陆
家琛,在交大是和钱学森同班毕业的。罗沛霖到南京后,他的既是南开中学同学又是交大同
学的陈湖的哥哥陈仲勤,正负责建筑国民党党史陈列馆,罗沛霖就住在他那儿的工棚里。
       
结果,罗沛霖没有考上。他就再去找院长张廷金,请求分配电讯部门的工作。张廷金对
学生们的要求,总是尽量满足。他说:
       
“贵州要一个人,就是偏远些。”
       
“偏远,我不怕。”罗沛霖说。
       
“五十元一个月。”张廷金又说,“你去不去?”
       
罗沛霖一时没有答话。他想了一想,交大毕业生,一般工资六十元一个月,他觉得五十
元一个月少了些。但他也不好马上拒绝,便说:
       
“我看看吧。”
       
实际上,罗沛霖是不想去贵州。他想找一个待遇高一些的职业。这时,姜长蕃来找他,
带来了招工消息。他和姜长蕃在南开中学无线电社一起参加活动。姜长蕃比罗沛霖早一年,
但因养病一年,在交大同年毕业。姜长蕃已经在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找到工作。那里的工
程师王端骧,罗沛霖和他见过面,是在一次吃饭时经同学介绍认识的,也是南开中学毕业生,
在交大比他们早毕业五年。姜长蕃听王端骧说,广西南宁无线电厂厂长吕焕祥来上海招人。
吕焕祥也是上海交大校友,和王端骧的哥哥同班,还带来了王恩泰,原来是上海中国无线电
业公司的工人。吕焕祥请王端骧帮忙介绍人。姜长蕃告诉罗沛霖的,正是这个消息。罗沛霖
听了自然高兴,便请王端骧介绍和吕焕祥见面。
       
吕焕祥在永安大楼请饮茶,和罗沛霖见了面。吕焕祥说,他们这个无线电厂属李宗仁、
白崇禧的国民政府第四集团军。李宗仁、白崇禧两位将领正在励精图治,吸纳人才,很欢迎
罗先生这样品学兼优的人才去一展雄图。
       
罗沛霖知道李宗仁、白崇禧是反蒋介石的,这时对他们还没有恶感,听说那里励精图治,
自然很感兴趣。他心想,至少可以去观察观察。于是,他也就很用心地听着介绍情况。吕焕
祥说:
       
“就是路远,南宁也不比上海繁华。”
       
“这没什么,四海为家嘛。”罗沛霖说。他想到自己不幸的婚约,离家远些更好。
       
“待遇是少校技士,每月薪金一百三十五元小洋。”吕焕祥又说。
       
一百三十五元小洋,超过一百元大洋了,这个待遇可不低,对刚刚毕业的罗沛霖来说,
自然有吸引力。但对少校技士,罗沛霖却有些想法,他问:
       
“这是军职吗?”
       
吕焕祥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还判断不清罗沛霖的态度,究竟是喜欢军职,还是厌恶军
职。他沉了沉,想观察一下罗沛霖的心理。这时,罗沛霖又接着问了一句:
       
“穿军装吗?”
       
“愿穿就穿,不愿穿就不穿,总之和军人还是不一样。”吕焕祥说,他猜出了罗沛霖的
一些心思,又问了王恩泰一句,“王师傅,是这样吧?”
       
“是,是。”王恩泰说,“我有军装,可是我没有穿过。当工人,穿那服装,不自在。”
       
罗沛霖这才放下心来,他认为现在国民政府的军队,已经不是北伐时代的革命军了。北
伐时代,革命军是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现在变了,有的参与剿共,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
不抵抗政策。他是不会参加这种军队,穿这种军队的服装。听了吕焕祥和王恩泰的话,他想
既然可以不穿军装,那就勉强不算军人。对此,罗沛霖自己也觉得是一种无意义的解嘲,便
没有再提什么问题。倒是吕焕祥提了一个要求,他准备向上边报罗沛霖履历是1934年毕业,
已经工作一年。他希望罗沛霖能予认可。
       
罗沛霖终于答应下来,并和吕焕祥、王恩泰商定了动身的日期。他没时间回天津家里去
看一看,也不想再回去惹麻烦,好在几个月前父亲去世,他曾回去过一趟。他要到舅父家看
看,舅父寓居上海,他在交大读书期间,经常去那里。这次到南宁去,可谓远走高飞,难说
何日再见舅父一面。
       
舅父叫孙洪伊,清末秀才。因大力捐资办学,成绩卓著,成为天津教育界的知名人士。
被推选为直隶省咨议局议员,多次领衔向清廷请愿而名望斐着。后与孙中山合作,参加了同
盟会及早期国民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6年在孙中山支持下出任北洋政府内政部长,因力
主遵循孙中山政治主张,被排挤离职。又因反对袁世凯,几乎被扣押,还多次被北洋军阀谋
刺和迫害。孙洪伊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曾作出积极的贡献。孙中山在广州就是经过他与李大钊
联系。1922年孙中山与李大钊第一次会见,就在孙洪伊上海寓所。李大钊与孙洪伊称得上是
师生关系,李大钊曾在北洋法政学校读书,孙洪伊是北洋法政学校的捐资者,又是校董。孙
洪伊不仅保护过李大钊幸免于难,李大钊在法政学校毕业后,也是由孙洪伊等资助,留学日
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孙洪伊在广州曾任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的内务部长,并被派任
驻沪代表军政府联系各派政治力量。“四一二”国民党叛变后,孙洪伊被蒋介石通缉。“九
一八”事变后参加“国难会议”,孙洪伊力主抗战。但终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态度消沉。
罗沛霖每次去看望舅父,孙洪伊总是感叹说:“革了那么久的命,死了那么多的人,还是这
么个样子。”对蒋介石极为愤恨。
       
罗沛霖告诉舅父,他要去南宁工作。舅父没说什么,但他要给李宗仁、白崇禧写封信,
请他们予以关照。后来,罗沛霖没有去舅父那里取信,也就没有再向舅父告别。罗沛霖想,
既然南宁方面要他去工作,就不必再介绍了。至于到那里以后如何开展工作,这就要靠自己
的努力,不能凭借关系,不能依赖别人。再说,罗沛霖此去南宁,是为了远离家乡,并没有
长远打算。对当地政府,他想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并不愿和他们陷入过深的关系。
       
罗沛霖和吕焕祥、王恩泰乘坐的是一只法国船,叫斯芬克斯号,被称为大飨间的头等舱,
条件也还舒适。取道香港,他们在街上转了转。又到广州,在这里罗沛霖与吕焕祥分了手,
和王恩泰一起到三水,再坐拖渡到梧州。从梧州到南宁坐的是柴油机船,隆隆的声音很大,
要走三天,夜里住下不走。罗沛霖利用在邕江上乘船的三天时间,通读了美国出版的英文
《业余无线电手册》。这本书讲的非常实际,主要是为建立电台和制作接收机用的,将无线
电发射和接收设备制作的具体知识,都讲述得非常详细清楚。过去各国都是建长波台,现在
是短波兴起,短波经业余通报,结果发现越通越远,引起美国政府和大资本家的注意。英国
人发现原来离地面有一电离层,短波走直线走不远,到上边折射就能走很远了。罗沛霖在船
上,他也不看邕江两岸的风景,只要天亮他就坐在船头看这本《业余无线电手册》,获取了
更多制作无线电设备的具体知识。过去上中学时虽然也做过收音机,但那毕竟属于小制作。
       
到了南宁,王恩泰带罗沛霖去第四集团军无线电厂,便留下工作了。罗沛霖仍然穿的是
自己买的灰布中山装,他没去领军装,自然也就没穿军装。他暗自思忖,能在这里呆多久,
还要看一看情况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