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谏乐评
(1996年9月22日)




        乐评,顾名思义,针对音乐的评论,如今多用于对音乐批评者的简称。《牛津音乐词典》
对“音乐批评”的解释为:一种写作有关音乐美学、音乐史、音乐发展和评论音乐创作及表
演等方面问题的专业。

        最早的专业音乐批评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一直以来,音乐批评对音乐活动的促进和推
动是有史可鉴的,然而由于音乐批评而引起的争论和怨恨也未间没断过。因为批评必定是建
立在某种观点的基础之上,而观点又永远不是一元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争论的存在。

        随着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日渐繁荣,如今的乐坛中时常可见一道不算十分精彩,却又若
有若无,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有关人士注意的风景,白热化了往往还有一番“打斗”,煞是吸
引人。于是我们知道了,在中国,不仅是至今仍被有些人认作“边侧”的流行音乐在不断成
长,批评者也在日渐成熟和引人关注。

        在中国,被称作“乐评人”的人往往是一些娱乐媒体的编辑和记者,因为他们从业于此,
于是乎便关注于此,并有感而发。这都是好正常的事情。近两年来,乐评文章越来越多,并
渐成气候,其中有两次针对现代流行音乐范畴的评论活动给笔者留下了一些印象,一次是叶
小钢与评论者关于现代派音乐的争论,一次是黑豹乐队与评论者关于“是否进步”问题的争
论。其实,当评论真正引起了被评论者的关注的时候,从客观效果上讲,这一评论可以算是
基本到了火候。这两次争论很快偃旗息鼓后,我不能断定争论的结果是否最终是有益的,但
毕竟是论了,这就不错。

        在这里,笔者不想再说一些奉劝被评论者要包容、虚心一些的话,因为这都是不言而喻
的。而是想给我们的乐评人提点建议:

        一是千万不要“恶捧”。翻开报刊杂志,我们往往会发现有说这个“唱功老到”的,有
说那个“歌技娴熟”的,有说此君“个性突出,另类到家”的,有说彼组合“青春有加,灿
烂明媚”的,还好,大都是善意的报导,是在宣传,但其中也不乏以评论的口吻在推介的,
而在这些评论文章中,有确实称道者,也有违心乱捧者,笔者想说的是,千万摒弃后者!此
举无一益而有百害,当下尤甚。

        二是最好不要“棒喝”。对于音乐评论而言,批评显然应该是主流。十几年来,中国的
流行音乐生产日益繁荣,但音乐评论却始终很低调,缺乏应运而生的态势,好象一直得不到
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于是乎,这个群体要求确立自我价值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其中不乏正直
公允者在大声疾呼,然而也难免会有急功近利者在抢人眼目。于是有敏感记者认定了“愤恕
乐评”群体的存在,一时间,乐评人呼之欲出,但也难免良莠不齐。笔者想说的是,音乐批
评绝非“棒喝”,作为乐评,确实应该在乐坛中占据相当位置,但绝非主体,不能以此喧宾
夺主。

        三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一统天下”的念头。前文已述,评论是以基本观点为基础的,
这也就注定了分歧的存在。任何评论者都应该容忍自己与被评论者之间,评论者相互之间对
观点的保留,绝不可有霸气作祟,颐指气使,唯我独尊。不能老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尖锐深
刻的,别人总是肤浅感观的。简单比方说,经常就有人引经据典,并以此作为斥责他方“无
知”的弹药,以行贬低对方之实。其实这不仅不能“一统天下”,相反让人觉得浮躁而失之
涵养。所以,不论针对什么人的批评,多以商榷口吻为宜。

        音乐批评是一项专业,具有相当高的位置,请众位乐评多珍惜它,更多完善自己。

        笔者非乐评,言词间不妥之处,请多指教。



返回上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