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震》的悲哀
(1996年8月23日)




        近日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田震在香港遭冷遇,被“雪藏”的事。一时间,替田震喊冤者
有,鸣不平者有,抨击香港媒介者有,蔑视香港娱乐圈者有,挖掘事件本质者有,呼吁联合
还击者也有……

        今年的歌坛太平静了,有点歌以外的热门话题倒也不错。

        《田震》的确是近年来少有的具有较高质素的个人演唱专辑。回想几个月前,我第一次
通过北京音乐台听到了《野花》后,便难以自制寻找这盘盒带的冲动。更令我兴奋的是没想
到专辑里不仅有《野花》,还有一系列的好歌。所以《田震》在香港的抢滩失利引来众人之
惋惜,应属情理之中。

        但我还想说点也许是不合时宜的话。人都说,音乐无国界。哪料到香港与大陆之间在流
行音乐的交流上还存在着无形的壁垒。那么,壁垒到底缘何筑起?

        田震事件曝光后,很多人都归罪于香港人的心眼小,其实说到头,我们的心眼也不大。
如果把香港媒介对付田姐的做法权且称作抵制的话,我们可以简单追溯一下这种抵制的历史。
关心流行乐坛的人大概都不会忘了九十年代初以香港歌手为主的海外军团大闹北京时的情景,
或许当时阿伦、学友们的势头太猛,也或许是他们一咕噜“培训”出了太多的痴迷疯狂的追
星族,于是很多人开始重新审度这股南来劲风。不久以后我们的文化界、娱乐圈和传媒突然
都变得“同仇敌慨”起来,而且步调分外一致地对港台歌星和流行音乐作品进行了冷处理。
于是天王被称为了“所谓的天王”,繁荣的香港成了“文化的沙漠”,于是香港歌手到内地
开演唱会变得分外艰难,于是媒介开始拒绝报道香港乐坛动态……

        香港流行乐坛的起步远远早于大陆。当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把全体国人唱得目
瞪口呆时,香港乐坛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那以后数年,我们欣赏到的流行音乐
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而大陆流行乐坛这时才刚刚起步,10年的摸爬滚打,应该说从南来风
中也获益匪浅。然而当九十年代中期的大陆流行音乐势力刚刚小成气候,有的人便开始颐指
气使,在他们的眼里,香港的乐人浅薄而缺乏功底,有的大陆歌手赴港开演唱会,人未到,
骂声先至,真不知为何一定要如此。

        壁垒到底缘何筑成?傲慢还是偏见?

        其实,人为的壁垒是挡不住音乐的传播的,音乐需要交流,也需要融合。《田震》在港
被拒,使这盘上佳的专辑蒙上了淡淡的悲剧色彩,但我始终坚信一点,优秀的作品,绝不会
被永远拒之门外。



返回上页    返回首页